“法官,我不是有意拖欠,确实遇到困难了!”面对执行法官,被执行人李某满面愁容。另一边,申请人张某态度坚决:“必须立刻还钱,他就是故意不还!”这起因12万元借款引发的纠纷,不仅让多年友谊破裂,也使案件执行陷入僵局。然而,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
执行遇阻:除共有住房外无可供执行财产
事件追溯至三年前。李某因经营所需向好友张某借款12万元,后因投资失利未能如期偿还。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经法官调查,李某名下除一套与家人共同居住、尚有银行贷款未还清的房产外,确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若强行拍卖该房产,不仅程序复杂、周期长,还可能致使李某一家失去基本居住保障。但申请人张某情绪激动,坚持要求采取强制措施。
破局关键:法官细致调查发现履行能力
面对困境,法官并未机械启动拍卖程序,而是多次实地走访、深入调查。了解到李某虽无固定工作,但近期通过打零工每月有约5000元稳定收入,且有固定雇主。法官及时组织双方沟通,并向李某释明:“若不处置房产,你是否愿意以劳务收入分期偿还债务?”李某重燃希望,当即表态:“我愿意!只要有时限,我一定尽力偿还!”
和解达成:分期偿还方案平衡双方权益
法官抓住时机,分别开展背对背调解。一方面协助李某制定清晰的分期还款计划,并动员其兄长作为担保人;另一方面向张某耐心分析,相比于耗时漫长的房产处置,接受分期还款既可提高履行效率,也有助于缓和双方关系。
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李某先行支付2万元,余款分期支付。张某也同意暂不申请强制执行。
关系回暖:履行过程中重现谅解与信任
目前,李某已按期支付多笔款项,并找到稳定工作。更令人欣慰的是,原本僵持的双方关系逐渐缓和。“感谢法官没有拍卖房子,我一定守信按时还款”,李某诚恳表示。张某也坦言:“虽然等待时间拉长,但见他积极还款,我也愿意多些耐心。”
这份“理性与温度”并重的答卷,不是终点,而是蛟河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新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执行案件,让权益保障更有力,让执行措施更显温情。我们相信,每一次灵活的施策、每一份善意的保留,都是在为社会的诚信与和谐注入法治的能量。前行路上,蛟河法院将以更有力的执行,捍卫公平正义,传递司法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