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构建具有辽源地域优势的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创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提供司法政策支持,近日,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服务保障“5+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15条工作措施》(以下简称《工作措施》)。《工作措施》紧扣辽源“一区、四转型”战略实施和“5+2”特色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从服务保障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特色产业做优做强、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三个层面精准提出15条具体工作措施。
服务保障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高精铝加工等传统产业实现焕新升级
“建议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解决涉案不动产处置难题。”
“建议加强普法宣传,帮助指导企业识别预防法律风险。”
近年来,辽源中院常态化组织干警深入辖区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征求企业法律服务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走访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高精铝加工等企业时,法院了解到,传统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公平交易、改善融资环境等方面需要更多法律保障。
为更好解决问题,《工作措施》从服务产业转型、激活企业活力、优化融资环境、保障公平交易和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例如:妥善审理重工企业因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重大商事纠纷;妥善审理因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权属认定、利益分配等产生的纠纷,有力惩戒和预防商业秘密犯罪行为;完善执破一体机制;严惩金融领域违法犯罪,严格把握金融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依法审理各类合同纠纷案件,禁止大型企业凭借优势地位“以大欺小”,严厉打击合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人社、工会、专业调解组织的协作配合,引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劳动者依法维权。
服务保障纺织袜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持续做优做强
“法官最终以我们惯有的交易习惯确定袜子加工的货款额,我很认可。”2023年,辽源某袜业企业与某纺织企业因袜子加工货款数额引发纠纷向法院提出诉讼。经一、二审法院审理后终审宣判,当事人息诉服判。
“感谢法院的高效审理,让我们企业能够快速要回货款,保障后期生产。”辽源市某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收到被告方欠付的50余万货款后,向法院表示感谢。
纺织袜业和农产品加工一直是辽源的特色产业,产业发展越壮大,面临的法律风险和纠纷可能就越多,因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法院在办案过程中非常注重以最低诉讼成本、最少诉讼时间化解纠纷。以纺织袜业为例,2022年以来,全市法院依法审结关于纺织袜业领域的相关案件260件,其中通过调解、撤诉方式结案102件,调撤率达到了39.23%。
为了更好地保障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工作措施》从增强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支持电商发展、促进良性竞争和护航涉外贸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例如:设立涉农产品保护专线,提高地理标志商标及驰名商标、传统品牌等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梅花鹿、中草药、毛驴、蛋鸡、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食品药品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靠前服务电商园区,妥善审理涉电商纠纷案件;坚决纠治市场分割、行业壁垒、地缘保护等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做好涉外商事案件管辖权审查工作,完善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等便民惠企措施。
服务保障新能源、新文旅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
近年来,一系列新能源产业安家落户在辽源,同时,文旅产业发展也步入了高速前进的快车道。新产业孕育新机遇,也会衍生新的法律问题。面对可能出现的绿电交易、绿证交易和碳交易等新兴市场案件和涉新兴产业案件,法官的审判能力能不能跟得上?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辽源的景区、度假区、冰雪旅游场所、乡村旅游地等地旅游可能引发的涉旅纠纷,法官快速解纷的能力能不能跟得上?
《工作措施》从助推项目建设、关注新兴产业、保护文化遗产、助力旅游产业和做实生态保护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例如:建立涉重大项目案件“一案一专班”机制;加强对新兴市场和涉新兴产业的前瞻性法律问题研究,探索建立相关领域技术调查官选任制度;建立“遗产保护+文明旅游+巡回审判”的司法服务模式,传承保护好矿工纪念馆、东城采炭所、盟军战俘营、农民画、满族剪纸等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探索设立“周末法庭”“假日法庭”,完善“先行调解+司法确认”“先行赔付+司法确认”等快速调解机制;深化环境资源案件“1+10”集中管辖改革,助力辽源加快建设“四河围绕”“六山环抱”的蓝绿交织生态走廊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
来源: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
初审:胡玉莹
复审:张力夫
终审:吴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