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汪清县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文旅融合等产业,力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崭露头角。在此背景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汪清县司法局立足本地实际,主动担当作为,以创新为驱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发展之路。
行业专家“会诊式”调解
直击纠纷核心 化解复杂矛盾
在处理复杂的工程合同纠纷时,汪清县司法局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采用了行业专家“会诊式”的调解模式。
此前,外省某工程公司与汪清县某公司因工程款项结算产生纠纷,争议金额200多万元。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获悉线索后迅速行动,邀请建筑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专业律师以及工程造价师共同组成调解团队,详细梳理了工程质量、法律依据、工程款核算等方面的问题。
调解过程中,各方如同医生会诊一般,针对纠纷的各个“症结”进行了研讨。面对双方各执一词的局面,调解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实地走访,查阅了大量工程资料,详细比对了合同条款与实际施工情况。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沟通协商,最终明确了工程款项的合理金额,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订单式”普法服务
精准匹配需求 定制法律套餐
为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汪清县司法局推出了“订单式”普法服务。他们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需求,然后根据企业“订单”,组织专业律师团队定制“法律套餐”,为企业送去精准服务。
在送法进企业活动中,该局百草沟司法所工作人员联合律师走进某酿酒厂,针对员工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为大家讲解了劳动合同规范签订的重要性,以及不签订合同的法律风险,同时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工伤事故处理的流程和责任认定标准。此外,律师还为酒厂提供了一套规范的劳动合同模板和工伤事故应急预案,并完善了用工管理制度。这种“订单式”普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普法模式,实现了精准普法,切实增强了企业的法律意识,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
“共享法务官”模式
整合资源 降低企业法务成本
针对小微企业法务资源不足的问题,汪清县司法局创新推出了“共享法务官”模式,整合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人才资源,组建了“共享法务官”团队。小微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以较低成本“共享”专业的法务服务。
县内一家小型食品加工厂在拓展业务时,需要与多家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但对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和风险把控心里没底。“共享法务官”团队了解情况后,为其提供了免费的合同审查服务。法务官仔细审查了合同条款,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漏洞,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同时,法务官还为工厂提供了一套风险防控方案,帮助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共享法务官”模式,加工厂不仅节省了聘请专职法务人员的成本,还避免了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水平。
“流动普法超市”
深入基层 延伸法律服务触角
为扩大法律服务的覆盖面,汪清县司法局打造了“流动普法超市”,组织人员走进农村集市,向业户、村民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农村常见的食品过期、虚假宣传等消费纠纷案例,为村民讲解维权知识。
在集市上,一位村民讲述了自己购买到假化肥的经历。工作人员现场帮他分析如何收集证据、向哪些部门投诉维权,并告知他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要求商家赔偿损失。同时,工作人员还向集市业户宣传了市场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醒他们守法经营。“流动普法超市”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打通了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展望未来,汪清县司法局将持续聚焦企业及群众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把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举措做深、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