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握时代大势,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对发展路径的再聚焦。面向未来,应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行稳致远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深刻认识“十五五”时期中心工作的“变”与“不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当前,这一中心工作内涵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当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后,单纯追求增速的时代已经过去,转变为合理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其中质的提升比数量扩张更为紧迫,这不是放弃增长,而是追求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增长,从追求“积累量”转向“优化质”。这一过程中,传统要素驱动的边际效益递减,需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内涵式增长。同时还要看到,在全球发展体系和价值链中,我国正从追随者向并行者乃至领跑者转变,这要求我们必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总之,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不变”中蕴含着发展逻辑的“变”:不变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变化的是发展的内涵、方式和路径等。
全面领会科技创新的“突围”与“立新”。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会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以科技自强自立支撑民族复兴。一方面,需构建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实验室里的突破,需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途径,重塑传统产业竞争力,引领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在关系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这不是要走封闭发展的老路,而是要在开放合作中筑牢经济发展和安全的双重基石。要着力培育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科技—产业—政策”共振周期,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清晰认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与“新境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作出全面部署,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科学认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直接关系配置效率的深刻道理,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要素依据市场规则、价格、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不断推进制度型高水平开放,紧跟我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发展步伐,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水平。
精准把握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为改革开放提供新动能。如,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监管和服务方式,为“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市场监管中的运用,实现了精准监管、智慧监管。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能够为科技创新营造优良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开放合作能有效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统一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中,二者无论怎样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上,体现在质量提升、效率改善、动力转换上。
进一步明晰高质量发展是动态平衡的高阶发展。应不断强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统筹平衡好几对关系:一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既要保持经济合理增速,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又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二是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既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要通过制度安排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自主与开放的平衡,既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又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市场体系。实践中要明晰,高质量发展要达成的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洞察时与势、把握危与机,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高水平发展。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闯出了一条新路。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厚植统筹全局的系统思维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刻认识我们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追求单一维度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系统发力,构建起高质量、可持续、强韧性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当科技创新“引擎”全速运转,改革开放“活水”充分涌流,中国经济必将积蓄起强大的内生动力,在行稳致远中开创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