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民主法治实践热潮奔涌不息;振兴征程,制度保障根基愈发牢固。
“十四五”时期,吉林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民心民力,以更高水平平安守护安居乐业,以系统完备的法治体系护航高质量发展,让民主之光照亮治理之路,让法治之力破解发展之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林篇章注入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民主扎根,让百姓心声成为振兴底气
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提升治理效能、实现良政善治的必由之路。
党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代表有作为。
今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向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发出了“我为‘十五五’规划献计献策”倡议。全省各级人大和5万多名人大代表积极响应,通过各种方式汇集民情民智,围绕事关吉林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发展和民生项目等,累计提出1100余条涵盖产业、科技、民生、生态等方方面面意见建议。
代表们的建议饱含责任与担当,传递着人民呼声,承载着人民期盼,被分期分批转交相关规划编制部门、长春市政府等有关单位和地区研究采纳,为科学编制我省“十五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注入了丰富的“源头活水”。
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和生动诠释。在吉林,全过程人民民主绝非空泛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制度安排。它通过有效的参与渠道和反馈机制,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于凝聚全社会的最大共识。
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协商;立足省之要事,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言资政;心系民之所需,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广谋良策……
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吉林全面振兴实践中书写了政协履职的生动答卷。
全国两会上,梅花鹿养殖、林下经济等提案成为重点,获得国家部委重视支持;制造业升级、“专精特新”培育、空天经济等领域的调研协商,为产业转型注入智力动能。
在文化与经济的交汇点上,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专题协商,既守护了吉林文化根脉,又助推了“万亿级”旅游产业建设,彰显了协商民主服务发展的实效。
从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到居家养老服务,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到教育资源优化,省政协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用提案、社情民意、“微建议”等方式解决群众身边事。
数字化履职的探索更让协商民主触手可及,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拓宽了群众参与渠道,让群众能够经常听到政协“声音”、看到政协“身影”、感受到政协“作为”,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看得见”“摸得着”“真管用”。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十四五”期间,我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人大主导、政协协同、群众参与的民主实践体系,让民主从价值理念转化为治理效能,从制度设计转变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生动实践。以人民之心,行民主之路,筑吉林之兴。
平安守护,为幸福生活筑牢安全根基
民生“小案”温暖人心、维稳“大事”落实做细、扫黑“重拳”肃疾治乱、综治“清风”定分止争、改革“画卷”徐徐铺展……
回望“十四五”,平安吉林建设步履铿锵: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是吉林必须赢的“政治大考”,是吉林固根基的“民心工程”,是吉林强治理的“法治典范”。省委、省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形成“省级统筹、层级联动、一体推进”的斗争新格局。
紧盯全国扫黑办督办重点案件,省委书记带头包保,各级领导包案攻坚、省市共同督办,攻克了一大批“钉子案”“骨头案”,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案件全部办结;坚决处置“悬案”、追捕“漏网之鱼”,目标逃犯全部追捕到案,成为全国首个“清零”省份;重拳打击各领域黑恶犯罪,坚决“打网破伞”,统筹推进打击整治“村霸”“乡霸”等黑恶势力,严查背后“保护伞”;彻底“打财断血”,深挖黑恶势力背后的利益链条,彻底铲除黑恶势力经济基础……
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有伞必打、有腐必反、有乱必治!
不仅如此,我省公安机关还组织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开展“云剑”“昆仑”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环食药领域等违法犯罪活动。
这,就是吉林人民安全感持续攀升的底气。
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
“十四五”期间,一个个综治中心如坚固堡垒,在吉林大地拔地而起,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矛盾化解终点站”。全省政法机关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将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拧成“一股绳”,让“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从承诺变成群众看得见的实效。
目前,全省县级法院、公安、信访、司法行政部门全部派员常驻综治中心,60个县级检察院、48个人社部门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152个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派员入驻,179名律师常驻。
速裁法庭、专业调解员、社区工作者、“法律明白人”……各级综治中心“网”罗万象,绘就了一幅多元解纷、多调联动、多方协同、多点发力的动人画卷。
“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吉林实践,让法治不仅是定分止争的“硬支撑”,更化作“案结事了人和”的“软温度”。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平安吉林的“活力源泉”。吉林大地涌现出“百姓说事点”“三官一律进网格”“一村(格)一警”“金牌调解员”“六六议事堂”等一批生动鲜活的特色实践,将“矛盾不上交”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
基层民警、法官等扎根社区村屯,开展巡逻防控、法治宣传、便民服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积力所举无不胜”的平安建设合力正以最快速度凝聚起来。
吉林大地上,平安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法治赋能,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机杼万端,唯法为治。
“十四五”期间,吉林坚持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让法治不仅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化作白山松水间动人的民生底色。
立法是法治的源头活水,吉林深谙“立善法者得民心,行善治者顺民意”的真谛,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
从《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筑牢屏障,到《吉林省科技进步条例》注入创新动能;从《四平市辽河流域协同保护条例》实现“一水共治”,到《关于促进东北三省一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决定》串联起区域振兴的“经济纽带”……每部法规都精准对接发展需求,确保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我省以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交出满意答卷——第三批申报的通化市、公主岭市、临江市悉数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创造东北三省一区唯一“满堂红”。自2019年中央依法治国办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以来,我省以5个示范地区和3个示范项目持续实现区域领跑,彰显了全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坚定决心。
从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关口前移”,到5.3万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从府院联动到通化“市区深度融合”政务服务、四平“无证明城市”改革,我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背后,是权力运行的日益规范,是政务服务的持续优化,更是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攀升。
行政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吉林打破“重处罚、轻服务”刻板印象,让执法既有“雷霆之力”,更有“春风化雨”之效。
“我要执法APP”实现执法全程留痕、阳光透明;65项行政处罚权下放乡镇(街道),让执法力量沉到基层、贴近群众。2599项“首违不罚清单”如同温暖的“减压阀”,包容审慎监管“四张清单”恰似“导航仪”,既为新业态、新经济留足发展空间,又守住了法治底线。聚焦行政执法领域的不正之风和涉企执法不规范问题,吉林开展的专项行动剑指顽疾,让执法尺度“一把尺子量到底”。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理念,让群众在每一次执法活动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治信仰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一次次法槌起落,一份份公正裁判,一场场执行攻坚,一项项暖心举措……道出的是人民司法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彰显的是守好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坚定决心。吉林以改革为刃,破解司法难题,让司法公正成为最坚实的“民心基石”。
作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法院开展执行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省份,吉林法院健全完善执行实施、执行裁决、执行管理“三位一体”管理体制,执结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119668件案件执结、238.75亿元执行到位,破解了“执行难”这一顽瘴痼疾。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连续10年位居全国司法透明度前列,今年在全国50家中级人民法院中排名第3位。
检察机关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协同发力,联合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检察机关建立《“两江流域”生态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开展“守护虎啸山林”行动,助力绘就生态吉林新图景;保护耕地2.4万亩,治理“咬人农机”问题,开展“农副产品综合司法保护”行动,助力三农发展提质增效;推动G331隐患整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系统性保护,助力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人民。吉林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让法治精神浸润城乡大地。3500余场法治宣讲、73个市(州)级法治文化阵地、480个农村法治文化长廊,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全面打造吉林特色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累计向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40余万件,让法律服务不再“高冷”;校园法治副校长和村居法律顾问,将法治服务延伸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民自觉。
民主的鲜活实践、平安的坚实守护、法治的有力支撑,是“十四五”时期吉林高质量发展动人的注脚。这份积淀,是过往五年的勋章,更是吉林未来阔步前行的底气——以民主法治赋能全面振兴,白山松水必将续写更精彩的时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