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想让守法、用法蔚然成风,必须让更多的群众知法、懂法,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这也是新时代给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让司法行政工作“能”起来呢?
在白城市司法局主要领导看来,必须严格落实《政法工作条例》,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围绕中心工作,突出主业、依法履职,彰显司法行政使命担当,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
击鼓催征,勇毅笃行。白城市司法局充分发挥“一个统筹、四大职能”作用,深入落实“1433”战略,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白城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被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评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贡献突出实施单位”,被省司法厅评为“吉林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先进集体,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授予“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品牌活动表现突出单位;2022年,法律援助中心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市县两级法律援助人员先后有20多人次受到国家、省级表彰奖励。
规范涉企执法
法治政府建设出新招
地处科尔沁草原与松辽平原接合处的白城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近年来,白城市司法局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大力推进司法行政改革,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加快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使司法行政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深入企业走访调研,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积极回应企业需求,不定期为企业进行“法治体检”,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心事、烦心事,为营造良好的安企惠企助企的优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出台严格把关。他们以“旗E春城、旗动吉林”重大消费工程、“千万头肉牛”工程等工作方案为重点,快、准、严、实审核涉及服务经济类文件55件;开展不符合“放管服”改革、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依法废止了2份行政规范性文件,并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着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他们制定下发了《白城市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白城市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白城市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通知》,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部署并进行督导;在市县两级行政执法部门推行包容审慎执法“四张清单”和编制执法“四张流程图”工作,截至2022年1月,市级28个执法部门共编制出台“四张清单”2479项,其中,不予处罚事项845项,从轻处罚事项802项,减轻处罚事项777项,免予行政强制事项55项。
聚焦便民利民
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再提升
白城市司法局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推行市、乡、村三级法律援助联络站点网格化服务,促进实体、网络、热线三个平台融合,让法律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成为常态。
深入基层为民解难题。他们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建立领导班子成员下沉一级包片调研指导责任制度,将教育整顿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为民解难题的实际行动。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大走访”活动905次,走访群众5114人次,推出便民措施48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9件,对56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挽回经济损失8700万元。
发挥系统功能惠企、助企、帮企。他们在全市5个县(市、区)、100个乡镇(街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0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036个;研发公共法律服务手机APP、公共法律服务“一键通”,开通微信公众号,让百姓获得24小时“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在政务大厅、社区、乡镇服务大厅配置安装了90台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机,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组建各类法律服务团队21支,设立法律服务热线41条,开通服务企业“绿色通道”32个;选聘166名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明白人,为全市1036个村(居委会)配备法律顾问。
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司法服务。他们对全市刑满释放人员集中开展排查、走访、帮教,累计排查2832人,发放帮扶资金1.85万元,临时救助40人;开展社区矫正智能化排查工作,严格审查不假外出行为,各县(市、区)共处理136名社区矫正对象。
强化普法宣传
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白城市司法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工作重点,提升普法宣传实效性,确保“八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他们在全面总结验收“七五”普法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积极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送法“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机关”活动270余场次,发放《民法典》等宣传资料8.5万余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送法进企业。他们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宣传活动的通知》,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300多场次,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用工、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创新“互联网+营商政策解读”法律服务新模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拍案说法”专栏,让企业员工及时了解涉企相关优惠政策。
全面综合施策
维护社会稳定防风险
白城市司法局积极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工作,抓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打通非诉讼纠纷“接案、分流、化解、联动、处置”的各个环节,为群众提供非诉讼纠纷“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风险隐患,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他们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设立白城市总工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银行白城分行金融纠纷调解委员会和白城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专业调解;升级“百姓说事点”为个人调解室25个,集中培训人民调解员883名;积极开展“十百千万”实践活动,排查化解各类纠纷1万余件。
依法经济仲裁扶企。他们裁决商品房买卖合同、民间借贷、工程款等仲裁案件450余件,标的额8000万元,及时解决了纠纷,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多层次多形式
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创新发展
白城市司法局深入学习《法律援助法》《吉林省法律援助条例》,认真落实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部署安排,立足民生实事,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目前,市县两级政府全部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民生实事任务清单,与社会市域治理现代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重点工作同步调度、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先后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等法律援助品牌建设活动,全力解决广大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广建实体平台。他们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一体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全市先后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7个、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12个、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8个……构建了四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和“中心、站、点”三位一体一小时法律援助应急服务圈,法律援助服务不断向社区(村、屯)延伸。
打造便民服务示范窗口。他们的服务大厅实行“一厅式”管理、“一站式”服务,不断强化法律援助的基本职能;实行“即立即办”“容缺办理”工作机制,推行“一张笑脸、一杯热水、一把椅子、一个满意答复”的接待模式,受到群众好评。
2019年以来,白城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办理脱贫攻坚案件19件,为脱贫对象挽回经济损失163万元。2020年以来,共受理农民工案件442件、残疾人案件109件、未成年人案件292件、老年人案件153件,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推动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刑事案件3904件,刑事法律援助服务在“平安白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正是扬帆搏浪时,奋楫笃行开新局。白城市司法局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主业”的工作思路,以实干砥砺前行,以奋斗续写华章,为推动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