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次转账,我都得把收款人姓名、账号反复核对三遍,这多花的十秒钟,可比两年的折腾值多了!”近日,浙江省市民贾某在手机银行完成一笔转账后,习惯性地再次确认了收款信息,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谁承想,这笔看似平常的操作背后,藏着一段跨越浙江、吉林两省,耗时两年多的钱款追索往事。
指尖误触:4500元跨省“迷路”
2023年夏日的一个午后,贾某因事务繁忙,在手机银行办理转账业务时,匆匆输入收款账号后便提交了操作。半小时后,银行扣款短信如约而至,他随手点开查看,目光触及收款账户户主姓名时,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屏幕上显示的“宋某”,并非自己要转账的对象。
贾某急忙核对账号,发现竟是自己一时疏忽,将收款账号末尾的“5670”误输为“5760”,4500元钱款就这样“飞”到了千里之外吉林省榆树市的陌生女子宋某账户中。“这可是辛苦钱,怎么能说没就没?”贾某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连夜通过银行联系到宋某的联系方式。
“您好,宋女士,我刚才不小心转错钱到您账户了,麻烦您帮忙退回来可以吗?”电话接通后,贾某急切地说明情况,语气中满是恳求。可电话那头的宋某却显得十分冷淡,只淡淡一句“我没收到这笔钱,你肯定搞错了”,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此后,贾某多次尝试联系宋某,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被直接拉黑,发送的微信好友申请也石沉大海。这笔“迷路”的4500元,成了贾某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一压就是两年多。2025年8月,始终不愿放弃的贾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一纸诉状将宋某诉至榆树市人民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追回钱款。
温情调解:法官巧解跨省纠葛
五棵树人民法庭副庭长受理案件后很快理清案件脉络,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指尖误操作”引发的跨省不当得利纠纷。金额虽不算巨大,但当事人横跨两省,若按常规流程开庭审理,双方往返奔波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让矛盾进一步升级。“能调解解决,就尽量不让当事人多跑一趟。”副庭长决定优先启动调解程序。
“钱转到我卡上,那就是我的了,凭什么要还?是他自己转错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副庭长首次拨通宋某电话时,对方的态度十分强硬。
“宋女士,我非常理解您觉得这笔钱是意外所得,但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笔钱属于不当得利。民法典明确规定,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返还。如果一直拒不返还,除了本金,您还可能需要承担利息等额外费用,这样反而得不偿失。”面对宋某的抵触,副庭长没有急于反驳,而是放缓语速耐心释法。
听到“额外费用”,宋某的语气稍有缓和,但仍有些疑虑:“可我怎么知道他不是故意骗我的?万一这是他设的圈套呢?”副庭长随即拿出证据说道:“我们调取了银行流水,显示转账当天,贾某还向正确的收款人补转了一笔相同金额的钱款,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操作失误,并非恶意欺骗。而且你们素不相识,他没必要为了4500元特意跨省骗您。”
证据面前,宋某的态度彻底松动,沉默片刻后说道:“退钱可以,但我手头不宽裕,最多只能退3000元,多的我实在拿不出来。”随后,副庭长第一时间联系贾某并转达了宋某的想法。电话那头的贾某没有丝毫犹豫,“法官,只要能拿回一部分,剩下的我就当为自己的粗心买单了。本来跨省打官司就麻烦,现在不用开庭就能解决,3000元我接受!”
尘埃落定:教训与幸福伴行
2025年9月,宋某通过手机银行将3000元足额转给贾某。次日,一封来自浙江省的快递便寄到了法庭,里面是贾某亲笔书写的撤诉申请。收到撤诉材料时,贾某特意给副庭长发来了一条消息:“法官,真是太感谢您了!不用我跑那么远,就帮我解决了两年多的心病。以后做事我肯定更细心,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如今,贾某不仅在手机银行设置了“转账二次确认”功能,每次转账前,还会逐字核对收款信息,生怕再出纰漏。“吃一堑长一智,现在多花点时间确认,心里踏实。”而宋某也在这次事件后转变了观念,遇到类似问题时,会主动咨询法律知识。“以前总觉得有些事无所谓,现在才明白,依法办事才是最稳妥的,既不会伤害别人,也能保护自己。”
初审:韩蕊
复审:姚丽
终审:刘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