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了,大伙终于凑齐了,这笔账也该好好算一算了。”法庭上,原告佟某望着出庭的王某和宋某,对身旁的被告顾某说出了这句积压许久的话。这场牵扯了四个人,横跨五年的工程纠纷,终于在榆树市人民法院五棵树人民法庭的调解室里达成和解。
事情还要从2020年初的一场合伙工程说起。四人本是两两合伙的关系:顾某与王某合伙,从宋某和佟某处承揽架子工程,双方签订了架子工程承包合同。2022年,王某又与宋某、佟某合伙承包新工程,两组合伙人各自推进项目,本是顺理成章的合作,却在工程结束后因工程款预支未结算、人工费与租赁费分摊争议,埋下了纠纷的伏笔。
此前,双方曾两次就工程款结算问题尝试沟通厘清,但每次均因部分当事人未能按时到场,且对账所需的银行流水、代付凭证等关键材料零散未完整提交,导致核心事实难以精准核对。账目涉及五年间多笔往来,缺人佐证、缺证支撑,使得结算一再搁置,这起牵扯着亲属与合伙关系的纠纷,也随之拖延了近五年。
2025年夏天,佟某以不当得利为由向榆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次,必须把人全部请到,把账彻底算清!”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梳理过往沟通记录与现有材料,深知“人齐、证全”是解开账目谜团的关键。法官随即多方联络,反复与四位当事人沟通释法,耐心说明到庭核对的重要性,终于将所有人全部传唤到法庭。
“这账不算清楚,谁也别想走!”“之前都说过好几次,还有什么可掰扯的!”庭审一开始,四位当事人仍带着过往的怨气,言辞激烈。法官几次敲击法槌维持秩序,却发现单纯的程序推进难以让双方冷静沟通。
“案子判下去容易,但你们之间的亲情友情、这五年耗费的时间精力,能跟着判决一笔勾销吗?咱们今天先不谈对错,就围着这五年的账,只把账算明白,好不好?”庭审间隙,法官语气凝重却真诚地提议,让情绪激动的四人渐渐安静下来。
正是这句“只把账算明白”,悄然扭转了局面。第三次庭审,变成了“对账现场”。法官没有急着推进庭审程序,而是把五年间的工程款流水、合同原件、微信记录截屏和判决文书,铺满整个审判桌。
“我们来一起看,”法官拿着证据一一向当事人进行确认。“2020年11月这笔工程款,银行回单在这里,您确认一下。”“租赁费当时是王某代付的,这里有你们之间的微信聊天记录。”随着每一份证据的出示、每一个数字的确认,原告不再随意打断,被告也不再刻意反驳。他们纷纷凑近屏幕,盯着每一页凭证、每一笔往来,语气从最初的尖锐逐渐回归平静。
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四人达成一致协议:佟某原本主张的6万元,自愿调整为4万元达成和解,双方签字确认的那一刻,五年的糊涂账彻底结清。
“这么多年的疙瘩,沟通了多少次都没解开,这次法官把证据摆得明明白白,咱们心里也亮堂了!”解开纠纷后,四人难掩喜悦。更让人暖心的是,顾某与王某的表亲情、宋某与佟某的兄弟情,也在这场“明白账”的梳理中得以重拾,从曾经反目成仇的“老冤家”,变回了能握手言和的亲人与朋友。
初审:韩蕊
复审:姚丽
终审: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