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安网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
弥合亲情裂痕 守护老人权益

“法官,我想起诉儿子……”重阳节前夕,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法院八里堡法庭迎来了一位身形消瘦、步履蹒跚的老人张某某,他缓缓走进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法院八里堡法庭立案窗口。工作人员注意到老人说话时显得格外吃力,经询问得知,他不幸罹患癌症,如今病重缠身,生活陷入困境。

“您知道儿子的具体住址吗?”窗口工作人员轻声询问。老人面露难色,摇了摇头:“只记得大概在哪个片区,具体位置记不清了。”在随后的询问中,工作人员发现,除了儿子的身份证号码外,这位病重的父亲竟无法提供任何其他身份证明材料,甚至连儿子的准确联系方式都没有。

三十年恩怨,病痛中寻求和解

这起看似普通的赡养纠纷,背后却是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家庭恩怨。张某某与郑某某于1985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张某。然而自1990年起,夫妻关系急剧恶化,1992年双方分居。分居期间,张某某将单位分配的、家庭唯一住房的使用权私自变更至其母亲名下,导致郑某某与儿子张某几乎“净身出户”。

1994年,法院判决二人离婚,8岁的张某由母亲抚养,张某某每月需支付120元抚养费。但据张某后来述说,父亲从未支付过抚养费,也从未探望过其和母亲。这段往事成为张某心中难以解开的心结。

病重父亲艰难起诉,法庭主动调查取证

立案窗口工作人员了解到张某某身患重病、经济困难且缺乏被告人信息后,立即向庭长汇报。庭长当即决定特事特办,一方面安抚老人情绪,详细了解其病情和生活困境;另一方面立即安排外勤人员前往派出所调取张某的户籍信息。经过多方核查,最终确认张某在二道区居住,为案件审理打开了突破口。

当法官一行人找到张某时,他情绪激动,法官耐心倾听其诉求,理解其多年积怨,告知其父病危现状,引导其理性面对。张某在法官和家人的劝解下签收法律文书。

两次调解化解心结,坚冰之下现暖流

首次调解时,张某多年的委屈倾泻而出,张某某始终沉默以对。法官没有强行推进调解,而是适时中止,给予双方冷静期。随后几天,庭长持续通过电话与张某沟通,从其父亲病情、家庭血缘等角度耐心疏导。

一周后,第二次调解中,张某态度明显缓和,最终同意每月支付200元赡养费。当法官问及张某某是否满意时,老人低声说出的心愿令人动容:“我没多长时间了,只想再看看孩子,跟他说说话。”张某闻言沉默片刻,承诺:“钱我不会差,但我需要时间适应。”

台阶上一声“慢点”,父子关系迎转机

调解结束后,庭长观察到老人行动不便,在下台阶时提醒张某“扶着点老爷子”,张某随即对着父亲脱口而出:“你慢点!用不用我送你?”语气虽有些生硬,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这一幕让在场法官深感欣慰。

“这类家事纠纷不仅关乎法律,更关乎人情。”宋东昇表示,“当一方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间就成为最紧迫的因素。此刻司法的介入,其意义不仅在于履行赡养义务,更在于为亲情提供一个最后的修复契机,让人生少一些遗憾。”

法律之中有温度,司法关怀融坚冰

本案中,承办法官通过依职权主动调查取证、耐心情绪疏导、精准把握调解时机、注重办案细节等一系列工作,不仅解决了赡养费的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为这对父子提供了情感修复的可能。

据悉,张某某目前已收到首笔赡养费,张某也表示将逐步尝试与父亲沟通。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家庭恩怨,终于在司法的温情介入下显现和解的曙光。


初审:韩蕊
复审:姚丽
终审:刘海波 

分享到:
长春市长安网
吉林省长安网

主办单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员会 吉ICP备10201797号-3

顶部